欢迎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研究队伍:
现有在职科研人员10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4人,助理研究员4人;联合培养硕士5人,聘用科研助理7人。1人受聘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委员,1人获北京市科技新星交叉课题和北京市优秀人才青年骨干项目;1人担任北京农药学会中副理事长;1人担任中国植保学会农药残留与环境安全委员会委员;2人担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1人担任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草地用药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
农药残留检测与风险评估、农药高效低风险应用技术、农药制剂加工与配方筛选;农药登记试验(残留试验、除草剂药效、植调剂药效)。
承担项目:
2018年以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3项,其中重点项目 7项,一般项目12项,院级项目4项,累计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
主要科研成果:
近年来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SCI 15篇,出版专著1部;获国家级奖励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件;参与颁布国家标准2个,团体标准 6个。近年来研究室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等在科研项目申报、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方面开展了紧密的联系和合作。
主要科学技术内容:
1、农药残留检测与风险评估:团队开展了基于高分辨质谱技术的农药残留及代谢物高通量筛查技术研究,对北京郊区粮食作物的农药残留进行了持续性跟踪监测,明确了主要粮食作物中主要残留分布特征、污染来源。开展了国内自主研发的新农药啶菌噁唑、氰烯菌酯等农药在植物体内的代谢物鉴定,新鉴定了多个代谢物,明确了创制杀菌剂在蔬菜中的迁移、转化及分布规律;开展了果蔬中农药的残留动态及暴露风险评估,完成食品(包括蔬菜)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中69项指标的确认,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
2、农药高效低风险应用技术:开展了农药减量使用技术和农药残留降解技术研究。开展了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田基于智能精准变量植保机械施药和西北河西走廊灌区春玉米田基于水-药一体化精准施用的除草剂减量使用技术研究,明确了两个地区两种作物耕作制度下除草剂减量幅度和减量施药后对作物的增产幅度;开展了农药、抗生素等污染物降解控制技术研究,筛选出可降解菊酯类农药的微生物菌株,获得发明专利3件;开展了基于高级氧化技术的系列纳米材料催化降解水土中农药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为农田环境中农药残留污染控制和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技术储备。
3、农药制剂加工与配方筛选:针对目前化学农药减量、绿色防控技术对农药剂型和配方的迫切需求,开展了杀菌剂腐霉利纳米化控释剂型的研发工作;建立了枯草芽孢杆菌可分散油悬体系,对分散剂、增稠剂、分散介质和乳化剂的筛选和优化;开展了 6 种化学杀菌剂对根肿菌休眠孢子的毒力试验,筛选出1种新型杀菌剂28% 吡噻菌胺·氟菌唑水乳剂对根肿菌休眠孢子萌发具有较好抑制效果;开展了新剂型除草剂在雀麦、旱雀麦和野燕麦3种杂草的药效评价。
成果转化与应用:
团队以农业农村部认证的“农药登记试验单位”为依托,开展了新农药在我国登记前的使用安全性评价工作,近5年完成了先正达、巴斯夫、拜耳、安道麦等国内外企业委托的农药安全性评价项目80多项,合同金额约2000万元。协助企业完成登记产品70多个,有力推进了我国农业生产中新农药的登记和安全、高效使用,经济效益显著。利用团队在农药残留检测方面的技术优势,与北京顺沿特菜基地共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联合实验室,实验室每年完成地方政府委托的样品检测5000多个,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共完成检测样品10000多个,有效的保障了首都蔬菜生产基地所供蔬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Copyright © 2015 - 2021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京ICP备1303835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