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人民日报介绍我所在生物防治工作方面的研究成果

    人民日报介绍我所在生物防治工作方面的研究成果

    7月7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在“美丽中国”版面刊发了植环所张帆研究员等撰写的文章《基于自然的防控之道》,介绍了植环所天敌昆虫研究团队“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构建的生物防治综合防治体系。 文章提到,我国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证粮食产量方面,针对大田和设施农业等不同类型作物上的目标害虫,开发出走在国际前列的生物防治技术,防治效果明显,生物防治前景光明。

    详情
  • 林下经济助小山村增收

    林下经济助小山村增收

    在房山区蒲洼乡东村,北京市农科院依托植保所刘宇研究员团队,建立林下食用菌示范基地,开展“林-菌”融合发展实践,带动当地农家乐从事“蘑菇宴”,同时还在基地组织开展了“美丽蒲洼乡、养生蘑菇宴”主题活动,聘请了国内烹饪大师为民俗户讲解林地蘑菇烹饪技巧,开发了多个特色蘑菇菜品,助推当地民俗旅游业展。2019 年东村年均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200 万元以上,带动49 户农家乐从事“蘑菇宴”,户均增收达万元以上。

    详情
  • 昔日贫瘠荒山坡 今朝花果致富田

    昔日贫瘠荒山坡 今朝花果致富田

    白虎头村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建立了对接帮扶关系。一下子,村里热闹起来,院里林果院、植保所、生物中心、草业中心、玉米中心等8位专家组成帮扶团队,纷纷带来新品种、新技术,将这里打造成一座三季有花赏、有景看、有果采的美丽乡村,逐步摆脱了过去的落后面貌。

    详情
  • 科技小院大担当

    科技小院大担当

    门头沟白虎头村地处京西偏远山区,煤矿关停后村民一直以山上的野枣树为生,但是技术落后,收入没有起色。北京市农科院林果院、植保所、生物中心、草业中心、玉米中心等8 个部门的专家组成帮扶队,在山上种鲜食玉米、林下培养食用菌、梯田里栽百合、路边种观赏草,打造了一个三季有花赏、有景看、有果采的京西美丽乡村。短短3 年,白虎头村完成了蜕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脱低致富先进村。

    详情
  • “菇”舞人心  带你了解小蘑菇里的大奥秘

    “菇”舞人心 带你了解小蘑菇里的大奥秘

    为庆祝2020年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展示首都科技工作者的风采,让更多人了解科技工作者的日常与工作成果,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科技工作,给正在科研路上埋头奋进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以鼓励和支持,点燃更多人对科学的热情,北京市科协联合网易新闻走进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对食用菌研究室主任刘宇研究员进行人物专访。

    详情
  • 农科院进村 白虎头“抬头”

    农科院进村 白虎头“抬头”

    植环所食用菌团队在白虎头村推广林下食用菌,栽培榆黄菇、平菇、玉木耳等品种,成为村里新的农业增长点。2020年4月21日,北京日报第七版对我院及我所科研服务工作进行了报道。

    详情
  • 野生菌未必更营养安全

    野生菌未必更营养安全

    我所刘宇研究员接受《生命时报》记者专访,发表标题为“野生菌未必更营养安全”文章(2019年11月15日),介绍了目前市场销售的野生菌未必更安全,目前大多数消费菇类为人工栽培,同时讲解了挑选野生菌的标准。

    详情
  • 科技列车甘肃行活动

    科技列车甘肃行活动

    我所刘宇研究员参加了科技部农村中心于2019年组织的“科技列车甘肃行活动”,深入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开展食用菌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受到基地和菇农的热烈欢迎。2019年6月28日,定西市广播电视台进行了宣传报道

    详情
  • Copyright © 2015 - 2021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京ICP备13038350号-7